钧窑鉴定——“鉴真”与“鉴伪”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的特点就是窑变,伴有泪痕和蚯蚓走泥纹 。"钧瓷无对,窑变无 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对它的评价 。钧窑瓷以钧红、玫瑰紫、炉钧釉等为最贵重,乾隆有诗赞钧红曰: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

钧窑鉴定——“鉴真”与“鉴伪”

文章插图
钧瓷主要以其与众不同的釉——俗称“钧釉”而闻名于世 。这是一种不透明的乳浊釉,按釉色可分为天青、天蓝、月白或天青、天蓝、月白釉上施以紫红色斑,另有玫瑰紫、葡萄紫、海棠红等铜红窑变釉 。特别是钧窑创烧的铜红窑变釉,变化万千,绚烂至极,成为钧窑瓷器扬名海内外的最主要因素 。
明代文献记载明代钧窑仍有大规模的瓷器生产活动 。考古发现证明,元代后期神垕西南的窑区(包括刘家门在内)基本停止生产,而禹州城2004年出土物则表明钧窑明代初年仍有烧造,也就是说禹州城内生产钧瓷的历史下限晚于刘家门 。
钧窑鉴定——“鉴真”与“鉴伪”

文章插图
宋代定窑瓷器胎质薄且轻 。釉薄,可见胎骨 。釉质洁白晶莹,带着微黄 色,似象牙白 。因上釉不均匀,烧制时自然垂流形成泪痕状凸起的积釉,被称为“蜡泪痕” 。而北宋晚期的定瓷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遮掩这一瑕疵,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 。瓷体多有花纹装饰,此为定窑又一特色 。
“关于钧瓷产生的年代,我的观点是保守的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宫廷传世钧瓷器物属于北宋,确凿无疑 。我们要维护民族的荣誉,钧窑的断代争论了许多年,经过钧瓷考古发掘,民窑钧瓷的北宋说被大多数史学学者所接受 。目前,钧官窑争论还比较激烈,不仅有宋窑说,还有元末明初说,甚至准确到了明早期 。学术上争论很正常,但我们一定要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把钧官窑定为宋代,也就是说故宫传世钧瓷为宋代,这是有上世纪70年代 考古发掘资料支持的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新的资料说这个结论是错的,那么我们就要维护传世宋钧的说法 。”
钧窑鉴定——“鉴真”与“鉴伪”

文章插图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 。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
【钧窑鉴定——“鉴真”与“鉴伪”】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地区金、元、明时期最重要的瓷器产品之一,在其最兴盛的时期,北方广大地区的众多窑场普遍生产钧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