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旗手”年度成绩亮眼!靠什么业务才能大发展?( 六 )


湘财证券也倾力打造“年糕智投”智能投顾,去年推出了3.0版本 。据悉,它可依照投资者的需求及风险承受度来定制投资策略,随市场变化按照大数据系统演算自动调整投资组合,还能 24 小时提供线上服务 。
APP、智能投顾等前台业务加速拥抱金融科技的同时,多家券商也大力推进中后台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
员工培训方面,去年疫情影响下,券商线下培训受到一定限制,不少券商加大员工培训的线上转型力度 。华泰证券去年便升级云端学院功能,加速培训发展工作数字化转型 。据悉,疫情期间,华泰证券策划R2线上学习嘉年华,云端学院累计学习超188.3万人次,完成31.5万学时 。
也有券商将科技应用于合规管理领域,国泰君安证券去年便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在合规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水平,全面升级法律合规平台 。
光大证券也加强金融科技赋能合规管理,进一步通过科技手段压实压严合规人员责任、强化公司各级合规管控成效,建立对合规人员的垂直化管理,打造科技化的合规人员队伍,构建合规风险防范的坚固防线,全力保障公司各项业务的规范发展 。
券商年报透视:
业绩暴涨背后隐忧尚存
券商转型问题依旧突出
上周,券商年报陆续披露,除了发现券商机构转型动向之外,部分机构遭遇的业务问题也随之显现 。在最新披露的年报中,部分券商信用业务比例虽然出现明显下降,但其背后的风险却并未完全解除 。
同时,在大力布局财富管理转型背后,券商内部也遭遇种种难题:思维转变较慢、内外利益机制不匹配、产品体系不完善等 。尤其是基金投顾业务放开后,来自基金公司的低费率压力,更让刚刚起步的基金投顾业务蒙上了“价格战”的一层阴影 。
券商信用减值损失规模庞大
“业绩杀手”风险仍存
由于去年牛市行情,率先披露的券商无一例外给出了亮眼的年度成绩单 。除了经纪、机构、自营、投行业务全线业绩爆表之外,财富管理收入以及跨境业务等创新业务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不过在惊艳业绩背后,券商发展的隐忧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
以股权质押业务为例,作为曾经为券商带来丰厚收入的资本中介业务,股权质押的收益和风险同时高企,这也让不少券商意识到这类业务存在的风险 。
据中信证券年报显示,中信证券2020年计提各项信用减值损失合计65.81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共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5.53亿元,对净利润的影响超过2020年经审计净利润的10% 。与此同时,2020年国联证券信用交易业务实现收入2.35 亿元,同比减少17.63% 。国海证券的股质业务规模降幅超过三成 。
早在今年1月,在各家券商业绩预告公布之际,不少公司频频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的动作引发关注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超过20家先后披露资产减值相关公告,合计规模超300亿,从券商减值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两项业务成为踩雷高发区:股权质押业务和两融业务 。
有券商机构内部人士分析称,券商往往存在着“丰年冲坏账”的冲动,而能够执行这一操作,主要是当前行业对于股票质押信用减值等业务损失具有比较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按照规定,计提减值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相关项目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 。
不过,股权质押业务规模快速下调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除 。以浙商证券为例,尽管2020年其经纪、投行、直投等各项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净利润主要依赖自营业务和信用业务 。如何摆脱对信用等业务的依赖度,则成为其今后发展的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