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寿命( 三 )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感.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2004年Ceriello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2004年是学说,2009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动脉内膜的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AS)始动因素在血管细胞分泌的ROS作用下,"原始"LDL成为氧化型LDL(ox-LDL),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性因子,诱导单核细胞黏附、迁移进入动脉内膜,转化成巨噬细胞.ox-LDL还能诱导巨噬细胞表达清道夫受体,促进其摄取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同时,ox-LDL是NADPH氧化酶激活物,能增强其活性、促进ROS产生,也更有利于LDL氧化为ox-LDL.另外,ox-LDL能抑制NO产生及其生物学活性,使血管舒张功能异常.
糖尿病加强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又促进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葡萄糖的氧化发生障碍,机体所需能量不足,故患者感到饥饿多食;多食进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出现尿糖,糖的大量排出必然带走大量水分故引起多尿;多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引起口渴,因而多饮;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大量动员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的氧化功能,严重时因消耗多,身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这就形成了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
病理改变
(一)胰岛病理
胰岛病理
【二型糖尿病寿命】Ⅰ型与Ⅱ型中病理变化不同.Ⅰ型中大多呈胰岛炎.胰岛数量和β细胞数大减,提示绝对性胰岛素缺乏.Ⅱ型中尤其是肥胖者早期胰小岛大于正常,β细胞多于正常;呈特殊染色,
切片示β细胞颗粒减少.当糖尿病发生5年以上后, 则胰小岛数、大小及β细胞数均见减少,直至死亡后解剖见几种典型变化.据Warren等分析811例各种年龄糖尿病人胰岛病理结果如下:
正常33%,透明变性41%,纤维化23%,水肿变性4%及淋巴细胞浸润1%.
胰小岛透明变性者其组织化学呈透明物质染伊红色,分布于β细胞内,为一种糖蛋白.于电镜下其亚微结构性质与淀粉样沉淀物全等,故称为胰岛淀粉样变,可能即为胰淀素.此种病变较多见于40岁以上的Ⅱ型病者及得病10年以上者.
纤维化者不论Ⅰ型Ⅱ型糖尿病者均可呈胰岛纤维化,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在幼年型病者中提示系胰小岛炎后果,终于胰岛完全纤维化,β细胞常<10%.在Ⅱ型病例中胰岛纤维化常伴胰腺泡纤维化与胰内血管硬化.
(二)血管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血管病变非常广泛,不论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均可累及,常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特别是心血管、肾、眼底、神经、肌肉、皮肤等的微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