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大黄

1.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补中益气汤加大黄

文章插图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 。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 。”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 。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 。
【补中益气汤加大黄】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 量轻效宏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 。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 。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 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
” 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 。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 。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 。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 。
辨脉:右脉大于左脉 数中显缓 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 。”之所以《内外伤辨惑沦》中又列辨症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 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
”“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 。
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还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 。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 。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 。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 。
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加减:不解原意易坏事 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 。
补中益气汤方后有一系列加减法及较大篇幅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示人方不可执,灵活应用 。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是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的 。但李东垣在方后的第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 。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