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1.关于补中益气汤 。求解 。

补中益气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文章插图
基本上赞同byh6317315 高级会员的观点 。《补中益气汤》其原方义是补气升阳 , 出自《脾胃论》,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 。该方是李医疗学术思想的代表方剂,并且沿用至今,是临床常用的名方之一 。jiang58983079 会员按照给你方的医生的化裁 , 此方已经改变了原方的方义 。huangguosheng 会员回复的原方 , 从脉上讲适用于脉洪大而虚的患者 , 归经是足太阴阳明药 。
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脉象来加减 , 补中益气汤原方为人参 , 一般适应大虚者 , 清阳下陷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它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 。“肺者 , 气之本” , 是《内经》对肺与气关系的最高概括 。因此此方以补肺固表黄芪为君药;脾为后天之本 , 脾者肺之本, 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药;白术燥湿强脾 , 当归和血养阴为佐药 。
升麻以升阳明之清;柴胡以升少阳之清 , 脾主升清 , 阳升则万物生 , 清升则阴浊降 。陈皮以通利其气;生姜性辛温;用以和营 , 开腠理 , 致津液诸虚不足 。上述就是《补中益气汤》的原方方解 。而加减方可能义在升阳益胃 , 又加大了陈皮在方中的比例 , 同白蔻仁加强理气宽中作用 , 加通草加强清湿热之功效 , 通草 , 色白而气寒 , 味淡而体轻 , 故入太阴肺经 , 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 , 通气上达而下 。
人参(党参)换南沙参 , 综合整体加减 , 患者可能时有胃胀之疾 。元素曰∶肺寒者 , 用人参;肺热者 , 用沙参代之 , 取其味甘也 。好古曰∶沙参味甘微苦 , 厥阴本经之药 , 又为脾经气分药 。人参(党参)还沙参之别在于人参性温 , 补五脏之阳;沙参性寒 , 补五脏之阴 。虽云补五脏 , 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 , 使随所引而相辅之可也 。
2.补中益气汤是如何体现甘温除热的
中医认为机体阴阳失调时 , 阳盛则热 ,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 阴虚则热 。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 , 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之法 。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 , 实热可泻 , 虚热宜补 。此因虚致热 。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 。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 。
“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 。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 , 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
甘温除热法由金元名医李杲最早创立 , 其受<素问·调经论篇>“阴虚生内热 , 有所劳倦 , 形气衰少 , 谷气不盛 , 上焦不行 , 下脘不通 , 胃气热 , 热气熏胸中 , 故内热” ,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 , “损者益之”等启发 , 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 在<脾胃论)中首次提出 。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 , 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 , 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 , 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 。本方所治之热乃属低热 , 此类发热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见解不一 , 大概分为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