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生长激素的中国式生长:10年翻10倍的神话是如何炼成的?( 四 )


科普也好、宣传也罢,金赛一直在见缝插针地提醒中国家长——你的孩子很可能生长发育不正常,但我们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
在第一批80后的后代逐渐进入10岁左右的用药年龄时,这些原本没什么反响的病源教育工作,终于生效了 。
2014-2018年间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超30%,2015年金赛药业营业收入为10.62亿元,2020年已攀升至58.02亿元 。
身高管理的观念与它的目标人群如鱼水相逢,直接开启了“生长激素盛世” 。
而且这批家长意识觉醒后,还“超常发挥”贡献了一传十十传百的焦虑型用药需求,越来越多主动要求使用生长激素的家长出现在了门诊中,医生们反而要承担起劝退工作,胡永宾告诉八点健闻,在他的门诊中,最终他只给一成左右的患者用药 。
内生性焦虑与各种外界因素推动的外源性焦虑,通过线下和线上各种渠道蔓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起身高来,观念革命催动的身高焦虑像洋流一样裹挟着焦虑的中国家长涌向了同一个方向——身高门诊 。
此时,与企业关系密切的身高门诊们实际上成了一个绝佳的引流渠道 。
在这里,来访者首先是过筛,符合标准的儿童将直接转化为通过院内外渠道用药,不符合标准的将通过营养、运动、调理等身高管理计划 。
这种身高门诊,让任何对孩子身高不满的家长,不论其子女身高处在哪一个水平,都可以发起这一套原本由医生掌握主动权的矮小症诊疗流程 。
而这一套流程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企业精准地触达了一个扩增近十倍的潜在用药人群,这些人或许不是个头偏矮的那群孩子的家长,但一定是对孩子身高最为焦虑的那群家长 。
身高门诊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分母的变化,八点健闻了解到,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生长激素的用药人群并不会局限在身高顺位排在前3%的儿童,这个某种意义上受医生道德感约束才能规范用药的严肃疾病实际上具有消费化放大的“合规”实现路径,而“3%”这个数字的任意变动,都将会对生长激素产业规模带来几何级别的增长 。
如今,金赛仍然致力于从更广大的儿童群体中筛选患者,钱飞告诉八点健闻,他们会和当地社区、学校等联合推进身高筛检,并将身材矮小的患者引导到合作医院的门诊中,而来到医院完成检查的矮小患者中,一半以上会选择用药 。
“单纯从商业角度考虑,这种市场行为模式无可厚非,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击中了民族痛点,瞄准了部分群体的软肋,并最终造成了现象级的热潮”,北京燕化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郝德军对于这种院外模式本身并没有过多苛责,但他也提醒即便在安全且“合规”的前提下,群体性用药的后果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 。

矮小症|生长激素的中国式生长:10年翻10倍的神话是如何炼成的?
文章图片
下沉的隐忧
像任何打上“高端”标签的消费品一样,生长激素最初的市场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如多位业内人士提及,江浙沪地区是生长激素用量的高地 。
不过,这些成熟市场正在步入存量发展阶段 。尽管大医院的患者数量有持续保障,但由于医生遵循相对严格的用药门槛,显著放量不会轻易发生 。
根据产业信息网的统计,2018年,北上广深等地区的生长激素销售金额已超过4000万元,而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销售金额则处于1000-4000万元区间 。
胡永宾告诉八点健闻,实际上,目前我国生长激素总体使用率并不高,区域间的差距导致了类似“两极分化”的局面——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过度使用趋势,而在广大基层地区,大量适应症内的矮小症患者得不到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