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三亿家庭,贝壳不止于找房

北京时间2020年8月13日晚,贝壳找房于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BEKE” 。值得一提的是,发行价为20美元的贝壳,开盘即上涨至35.06美元,较发行价大涨75%,最终报收37.44美元,最终收涨87.2% 。
翻开贝壳找房D+轮融资名单,会发现一批巨头机构的身影赫然在列 。
2019年11月,软银、腾讯、高瓴、红杉合计投资超过24亿美元 。而纵览历史上投资贝壳的基金,更会有一种被震慑的感觉,百度、鼎晖、华兴、经纬中国、复兴锐正、碧桂园创投……简直像是国内头部机构在召开行业大会 。
贝壳的上市招股书披露,2019年贝壳通过220万多笔交易,产生了2.13万亿元的GTV(总交易额) 。这个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了2.08万亿元的京东,相当于两个拼多多、三个美团,仅次于7万亿元的阿里巴巴,成为了中国第二大商业平台 。
然而,一面是巨头机构的背书,和惊人的平台总交易额;另一面则是不那么惊人的市值 。以8月14日收盘价计,贝壳的市值约为369亿美元,不仅远低于阿里与京东,甚至只及拼多多的三分之一 。应然与实然之间,显然有一些普通投资者看不到的预期差 。
看穿这一层,就是在和业内最顶尖思维进行同步,也是在坚定“是否上车”的投资信心 。
01 从链家到贝壳
中国的地产中介行业有两个时代,2010年之前的草莽岁月,和2010年到2018年的洗牌周期 。
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著名的23号文件,实行住房货币化,土地招拍挂,住房信贷和公积金这三大核心政策,推动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增长,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核心引擎,也带动着地产中介行业青云直上 。
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中,房产中介企业没有影响市场的能力,但却无一例外地受益于成交量的大涨 。左手进右手出的差价模式帮助中介公司赚了大钱,甚至显示出远超地产企业的阿尔法收益,却无需背上杠杆拿地的行业beta 。
2009年,全国平均房价涨幅达23.3%,上海更是达到惊人的56.7% 。左晖在2001年创立的链家,自然也是此轮行情的受益者 。不过,在喧嚣的行情中,左晖却难得地保持着清醒思考的能力 。他对于行业的观察,正是这种能力的典型体现 。
蛮荒发展的同时,是无序的行业乱象 。诸侯丛生的竞争格局下,涌动着两股行业痛点的暗流——服务质量与效率低下,房源信息虚假失真 。
这种行业痛点,固然有无良中介商对于商业道德的恶意冲击,更主要在于买方需求快速攀升,从业者既无必要,也无意愿来提升经纪服务水平 。
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例,在一单交易中,中介经纪人的角色模糊不清,会尽可能多地承担从“房源录入人”、“房源维护人”、“房源钥匙人”、“房源实勘人”、“客源转介绍”到“客源成交人”的全部角色 。经验不足的经纪人常常会因此影响服务质量与效率 。
在房源信息上,传统的地产服务平台多数以收取端口费和广告费为主要盈利模式,绝大多数地产经纪人需要自行支付向外部流量平台购买端口的费用,需要录入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提高覆盖率与吸引需求,才能尽可能减少亏损 。因此录入失真信息,甚至刻意录入虚假信息,成为行业内人所共知的秘密 。
乱象之外,通过刺激房地产来保经济的模式展露出了副作用,高房价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为监管所重视 。从行业到政策,左晖的观察最终形成了两个结论 。
第一:存量房时代一定会到来,高毛利的差价模式难以久持 。第二,低水平竞争一定会结束,品质、效率与真房源数据库,是中介企业未来的核心能力 。
自2008年起,链家开始了基于行业痛点的自我变革 。在这一年,一个被称为“楼盘字典”的项目,开始在链家内部启动 。它的目标以一句话即可概括——建立覆盖面最广的真实房屋信息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