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大象难转身?

本文核心观点
1、虽然盈利水平较低,但规模红利也足以让富士康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
2、富士康之于地方经济和国家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整个电子产业链的地位难以替代 。
3、积极转型中的富士康布局多个领域,有客户优势和数据经验,会逐渐摆脱代工束缚 。
2018年6月8日,持续经营未满3年的工业富联登陆A股市场,创下了36天闪电过会的记录 。
两年过去,工业富联的市值从巅峰时期的超5000亿跌到了3000亿左右的尴尬境地,背后是不断下滑的毛利率和差强人意的业绩表现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也没能拉动工业富联这艘千亿大船的市值表现 。
说到底,低毛利仍然是困住工业富联的“魔咒” 。其背后的母公司富士康,同样也难以撕掉低毛利的标签 。正如人们所熟悉的,富士康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利润最低的代工制造环节 。
不久前,立讯精密通过入股纬创进军苹果手机代工领域,成为了富士康新的、也可能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
叠加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二季度净利同比下降2.77%的业绩数据,不少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代工仍将是主业,也是富士康向高端转型所依赖的基础,如今这一基础是否要被强劲对手所侵蚀?
大象真的难转身?
规模红利
根据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的研究,在美国大约以每部500美元的价格上市销售的手机,毛利可达到每部手机321美元 。而在321美元的毛利中,富士康组装环节的费用只有6.5美元,占总价值的3.6% 。
这也是公众对于富士康的普遍印象,它一直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利润最低的部分 。
虽然盈利水平较低,但当富士康的体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足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
正如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中所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我们现实当中的组织,都会倾向于越做越大,其根本原因是组织越大,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就会越高 。也就是说规模越大,越节省资源,同时消耗越少,产出越高 。
体现在富士康身上就表现为:产量大销量高,采取产品标准化策略,设备的使用率就高,从而降低了边际成本;而且面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增强,原材料成本低于产量规模小的企业 。
众所周知,富士康的主要客户Amazon、苹果、Cisco、Dell等全球知名电子品牌非常强势,对于代工厂也有着强大的议价权 。
表现最突出的是苹果,它习惯引入新供应商来压缩供应商的利润,转化为自己更低的成本 。比如在代工环节进入新供应商和硕来降低成本,制衡富士康 。
但富士康仍然能从其中获得相对可观的利润 。业内对富士康有“赤字接单,黑字出单”的评价,背后正是其成本管控能力的体现 。
2019年工业富联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板块的毛利率是11.17%,为苹果手机代工的业务板块作为比较赚钱的生意未纳入到上市体系中,其毛利要更高 。
同样的,虽然立讯精密通过收购纬创资通两家子公司股权打入了苹果的手机代工产业链,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根据公开资料,被收购公司在江苏省的两家工厂累计亏损已经达到84亿人民币 。
立讯精密能否扭转纬创的败局,实现盈利仍然是未知数,距离大规模上量也有不少距离 。
曾在富士康有十多年产业经验的云启资本副总裁郑瑞庭告诉亿欧,富士康不会被取代,不过随着立讯精密入局,各自拿到的苹果代工份额会有调整 。具体还要看双方对客户的服务力,谁更有竞争力谁就会获得更大的份额 。
同样曾在富士康某事业部工作多年的工程师刘志勇也持相似观点,他表示,富士康之所以可以发展成为代工巨头,在于它的管理体系的高效和成本控制能力 。能否被取代,要看有没有对手能像富士康一样高效,同时拥有巨大的订单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