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习俗 15个立春习俗你知道吗( 五 )


民间是以立春日和时辰为一年农事之始 。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 。如当日晴则代表未来的一年之内是大丰收之年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是阴天或下雨 。则代表未来的一年内不太顺利 。农作物不会有好的收成 。因此民间有“晴则诸事吉 。阴乃万事愁”的说法 。这本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俗语 。
此外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从立春日预测新一年农业收成的办法 。古籍中“占立春吉凶”的歌诀:“富贵在神天 。十年紧相连 。但看立春日 。甲乙是丰年 。丙丁偏大旱 。戊己好收田 。庚辛人马勤 。壬癸水逢天 。”意思是说 。从立春日当日的日柱天干 。就可看出这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 。农业收成的好坏 。就决定了这一年的吉凶 。具体来说: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话 。这一年就是丰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话 。就可能会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话 。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话 。也是丰收年 。人马都不得清闲;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话 。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灾 。
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 。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 。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 。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 。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 。大街小巷 。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 。绕场游两圈 。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 。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 。举行报春仪式 。按传统的风俗 。设有报春台 。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 。手执红黄各色彩旗 。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 。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 。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 。群众再同声呼应 。每来报者均有赏 。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周代为甲日 。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 。而遂大蜡 。天子之祭也 。”汉以前只有春社 。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 。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 。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 。四邻并结综会社 。牲醪 。为屋于树下 。先祭神 。然后飨其昨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 。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 。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意为大地繁衍万物 。祷告祭祀 。以祈求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 。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 。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 。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 。字称“宜春字” 。画称“宜春画” 。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 。表示迎春的志愿 。如果会绘画的人 。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 。每年立春日 。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 。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 。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 。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 。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 。认为这样做 。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前者称为“禳儿疹” 。后者称为“散疹” 。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 。每年立春日 。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 。这种风俗起自唐代 。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 。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 。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所以许多富有人家 。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 。修建燕子窝 。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 。搭上一小页垫板 。上写“春燕来朝”四字 。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 。燕子是候鸟 。春天飞到北方 。秋天飞到南方 。“不吃你家谷子 。不吃你家糜子 。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 。”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 。招惹燕子繁殖生息 。每年立春这天 。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 。特别是小孩 。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 。他们戴在胸前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兴高采烈 。雀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