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总结:品牌方想要的私域运营的方式是什么?

本文主要探讨:在完成 GMV 营收的基础上 , 如何为品牌在私域中孵化有长期价值的 KOC , 跑通整套模式后我们对该问题背后的思考与观察 。

群折叠政策出现后 , 不少从业者将其形容为「行业地震」 , 我们合作的许多头部品牌也向我们表示了类似的担忧 , 与我们讨论私域策略要如何进行迭代 。
我们的观点是:群折叠是一个良性的官方信号 , 包括企微朋友圈的屏蔽功能 , 都是让品牌方对打扰用户这件事三思 。
实战总结:品牌方想要的私域运营的方式是什么?

文章插图
(群折叠 + 企微朋友圈屏蔽 双管齐下)
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品牌明明在线下的精细化做的非常出色 , 迁移到线上私域时 , 却出现了打扰用户、过度营销的问题?
在我们接触数百个品牌的项目后 , 我们发现这里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行业内私域人才供给的严重不足
2) 企业内部只将私域当作线上触达用户、分发内容的渠道 , 以 GMV 作为私域运营人员产出考核的核心指标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就梳理过一套成熟的运营 , 通过社群分层、用户标签体系 , 做出适合私域的转化策略 。
实战总结:品牌方想要的私域运营的方式是什么?

文章插图
(社群分层全流程节点图)
在实现了 GMV 的基础上 , 我们认为私域还有更多深层的价值与潜力等待挖掘 , 我们还可以从更多可量化维度衡量私域的产出 。
基于此 , 我们从前段时间为某头部 500 强企业旗下的西式小家电产品线操盘私域的过程中 , 萃取了一套为品牌成功孵化 KOC 的运营打法模型 , 还原打法背后的决策逻辑、思考细节 。
全文会从三点出发进行论证:
1. 为什么要在品牌私域中探索 KOC 孵化的运营策略
2. 品牌型私域的 KOC 孵化策略具体怎么做
3. 品牌的 KOC 社群难点一览

01为何要探索 KOC 孵化的私域运营策略
1) 平台间数据不互讲一个小故事 。
小明是 A 品牌的一个超级 VIP , 他从读大学就买这个品牌 , 一直买到小孩都出生了 , 也不离不弃 。
他每周的手机使用时长中 , 一定会有一小段 , 被用在了打开淘宝 , 查看 A 品牌的上新 。
他习惯看中后直接下单 , 不习惯和客服互动太多 , 爽快 。
某天 , 他的包裹中收到了一张小卡片 , 上边提示添加企微可以获取更多品牌咨询以及优惠 , 他扫码了 。
按照他在淘宝的消费积累 , 他应该在扫码后就马上获取到品牌方的 VIP 运营人员 , 领取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1对1咨询服务获取尊贵的体验 。
但是无事发生 。
根据该包裹卡的渠道标签「淘系」、「xx产品」 , 品牌给他推了一段话术 , 发送了入群链接给他 。
实战总结:品牌方想要的私域运营的方式是什么?

文章插图
(撰文小哥的灵魂画作)
我们与许多品牌合作期间发现 , 由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问题 , 即便都是线上电商 , 不同平台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 , 而部门间的用户数据并未实现有效打通 。
一方面是技术手段、数据迁移等还不够成熟 。
另一方面是私域还未成为 CEO 工程 , 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未能很好的处理 。